当前位置:首页 > 襄阳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勇攀科技和产业两座高峰

admin3个月前 (01-17)襄阳产业信息73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襄阳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

  市人大代表周伟:培育新质生产力 激活发展新动能

  “当前,襄阳传统产业基础良好,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借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两个抓手,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壮大襄阳的产业实力。”市人大代表周伟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齐头并进,非常符合襄阳实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径。

  周伟说,企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主体,而人才是科技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头部资源,因此必须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一家襄阳本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力生集团的发展壮大正是得益于始终坚持推行“科技先行、人才为先”的发展战略,才走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

  周伟建议,应梳理我市现有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系统科学制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支持政策,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技术领先、产业集聚、链条完整的产业链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锻造襄阳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

  市人大代表曾国:结合产业特色形成科研合力

  “襄阳是一座蒸蒸日上的科创之城,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快速崛起,科技创新硬实力推动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人大代表曾国说。

  曾国所在的湖北威能达动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的液力传动箱系列产品,取代了德国进口,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产品广泛应用于船舶、铁路、石油化工等领域。曾国说:“企业的发展,城市的未来依赖科技创新,要进一步加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力度,结合襄阳的产业基础、工业特色,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引入科研‘外脑’。促进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企业科研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研究员,深化产学研结合,合力破解企业研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曾国建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平台支撑和专业服务,让科技成果“转得快”也“转得好”,推进政府、企业、高校、院所、融资机构等多重力量相互交融、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市政协委员赵鸿斌:加快技改提能制造焕新

  “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市对技改工作高度重视,连续多年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快技改提能制造焕新。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市在推动企业技改方面还存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不足、技术改造的宣传指导不够、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市政协委员赵鸿斌说。

  赵鸿斌建议,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使各类生产要素能够顺畅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对技改重点企业强化要素保障,在行政审批各个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助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拓宽惠企政策宣传渠道,做好政策解读,帮助企业快速了解掌握政策细节;鼓励通过入企政策宣讲、发放政策读本等形式,精准推送,扩大涉企政策的知晓度。

  加大专项政策落实和融资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丰富技改及设备更新领域金融产品,与财政政策联动,加大对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扶持。同时,建议市融资担保集团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推出技改及设备更新的专项担保基金,降低担保费率,更好地为技改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市政协委员韩阳:以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4年下半年,4667家襄阳企业入驻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发布需求总数2801项,372个项目实现技术与市场的精准对接。”市政协委员韩阳表示,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是襄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但该平台目前建设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区域创新影响力不强、企业入驻数量和关注度不够,导致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韩阳建议,科技部门要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运行体系,组建覆盖全市的线下服务节点网络,系统推进企业创新需求采集,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科创服务架构。

  发挥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金融服务功能,建立面向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需求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供需撮合机制,重点支持襄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继续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提升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的能力,打通科创供应链对接服务的“蕞后一公里”。常态化深入企业,对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使用方法、相关政策措施、金融产品进行详细解读,让企业通过平台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

  办公地址:襄阳高新区紫贞公园路1号(襄阳市市民服务中心)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襄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相关文章

21个重大项目签约总额7235亿元襄阳招商引资“开门红”

21个重大项目签约总额7235亿元襄阳招商引资“开门红”

  据湖北省政府网站消息,1月10日,襄阳市举行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21个签约项目总投资额723.5亿元,其中10Gwh锂电池电芯及pack产业园、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枣阳汽车新材产业园等15个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分别落户全市9个县市区,为襄阳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提供强劲动能。   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出席并...

6家东风S31新能源乘用车供应商签约进入襄阳高新区投资额525亿元

6家东风S31新能源乘用车供应商签约进入襄阳高新区投资额525亿元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宵祎、通讯员肖阳、樊春涛)3月26日,襄阳高新区链式招商春季攻势暨东风纳米2023年伙伴大会上,高新区管委会与东实股份、东风延锋、十堰林泓等6家S31新能源乘用车供应商签订项目进区协议,投资额52.5亿元,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再壮大。   汽车是襄阳市头部大支柱产业,2022年襄阳汽车产业产值突破2400亿元。今年新成立的东风汽车纳米科技(襄阳...

一季度签约项目投资额超3000亿元襄阳聚焦23条产业链招大引强

一季度签约项目投资额超3000亿元襄阳聚焦23条产业链招大引强

  襄城仅用100天帮助龙蟠科技完成5.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谢勇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雷闯、张宵祎、王欣、通讯员魏鹏)3月23日,在2023“相约春天赏樱花”经贸洽谈暨世界500强对话湖北活动开幕式上,襄阳签约3个项目,总投资额140.52亿元。其中,博格华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在襄阳打造其亚洲的新能源充电桩制造基地...

从“卖风景”转型“卖体验”——大招商+优服务培育“爆款”

从“卖风景”转型“卖体验”——大招商+优服务培育“爆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欣 通讯员 赵承智 许志远   襄阳文旅何以火爆“出圈”?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袁晓宁的答案是:文旅大招商,不断丰富游客的体验内容。   近几年,襄阳市结合历史文化的特色,引进华侨城等一批大型文旅项目,逐步释放市场效应。仅2022年就签约文旅项目133个,总投资883亿元。今年又签约湖北一诺园一诺坊文化产业园和湖北文旅集团国际...

厚植沃土引客来投资襄阳正当时--襄阳(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洽谈会侧记

厚植沃土引客来投资襄阳正当时--襄阳(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洽谈会侧记

  仲夏时节,万物并秀。8月19日,襄阳(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洽谈会在深圳举行,27个重点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落户襄阳,合同总金额458.13亿元。   合作奏响新序曲,发展再谱新华章。在高朋满座、嘉宾云集的会场,襄阳更是凭借丰富的资源禀赋、长远的战略思量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向所有人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投资襄阳,正当其时!...

发扬“店小二”精神助力招商引资企业落户

发扬“店小二”精神助力招商引资企业落户

  5月12日至13日,一家外地企业先后到湖北楚磷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闽建装配筑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襄阳云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考察交流。   在座谈会上,市经信局、襄阳云谷、汉江控股等单位与招商引资企业进行了交流。   这家企业是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专注于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数字资产运营、产业模式创新等服务。...

各地狠抓项目开展产业招商赋能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各地狠抓项目开展产业招商赋能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东津新区以高质量项目赋能高质量发展   6个先进制造业项目,总投资194.9亿元,涉及光电、储能等多个高端领域……1月31日,在一季度全市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东津新区表现格外亮眼。   人勤春来早,开局即冲刺。兔年新春伊始,东津新区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新中心、襄阳都市圈核心区”的发展定位,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昂扬斗志,...

开展文旅产业招商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开展文旅产业招商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在郑州与河南某知名文旅集团座谈时,陈剑认真听取企业建设和发展情况介绍,详细了解拟与襄阳合作项目的设计理念、设计规划。她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是推动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考察重点文旅项目后,陈剑说,要做好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必须厚植传统文化的沃土,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的本地属性,打造本地IP;要立足华中地区,在更广大区域内考量构建文旅产品体系,实现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