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襄阳这座“三线厂”的变迁!
在襄城虎头山下的国营汉丹电器厂,是上世纪七、八十时代“三线厂”的典型代表。老一辈汉丹人,来到这里肩挑手扛、日夜奋战,建起了厂房、宿舍、医院和学校,这里成为汉丹职工们扎根了一辈子的家。汉丹职工家园,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更见证了三线厂的变迁。
在汉丹厂家属区靠东侧的山坡上,还存在着一片灰墙红瓦的平房,斑驳的墙体四周杂草丛生。今年76岁的李素珍老人告诉记者,这片平房被老人们称作“干打垒”,它们的历史和汉丹厂的历史一样悠久。
从1964年到1980年间,国家在中西部13省、自治区的三线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打起背包,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统称为“三线厂”。当时,国营汉丹厂就是三线厂的典型代表。
建厂之初,这里荒无人烟,荆棘遍布,老一辈汉丹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从祖国四面八方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一千多名工人就从这里白手起家。李素珍老人就是首批进厂的汉丹职工之一。
李素珍老人回忆说,当时喝的是黄泥巴水,住的干打垒,(那时候的条件)差的很,但是大家的思想境界很高,不叫苦不叫累,一心为厂、以厂为家。
据李素珍老人回忆,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工人们齐心协力,顽强奋斗,短短几年间硬是在荒山里建成了一座生产和生活设施齐备的新厂区。
进入七十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原国营汉丹电器厂也给职工们盖上了真正的红砖房。与城区不同的是,汉丹小区的每栋楼都建有两排小平房。
据老人们介绍,这是专为楼房配套的储物间。直到八十年代,汉丹厂家属院的三个区域初具规模,职工们论资排辈,先后搬进了十多栋红砖楼房。
不过,改革的浪潮同样席卷了汉丹厂。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原国营汉丹电器厂也开始了"军转民"的探索之路。改革转变之路并不平坦,李素珍和工友们不得不转变观念。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发生变化的,还有汉丹厂家属院。到了九十年代,有设计感的水泥楼房出现,涂料墙体不再只是单调的红砖,同时还伴有小石子装饰。职工们采取自愿购买的方式,搬离原先的筒子楼,住进新楼房。
自2003年开始,原国营汉丹电器厂开始破产改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再次成为国内知名企业,而家属区和非经营性资产也正式移交至地方社区管理。
经过几年间的老旧小区改造,这座老厂区家属院换了新面貌。
版权声明:本文由襄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