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政策解读
1.为什么要编制《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答:2021年3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将襄阳定位为“北部列阵”中心城市,提出将裹阳建设成为汉江流域区域性创新中心的工作任务。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襄阳、宜昌两地需发布各自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答:本次编制主要依据《湖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襄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实施意见》。
3.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到2025年,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核三城”核心功能基本健全。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布局,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超过14%,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600家;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创性科技成果与产品不断涌现,新材料、“双碳”、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若干领域进入价值链中高端,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4%,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一核三城”创新高地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凸显,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到2035年,全面建成省域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一核三城”核心功能更加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稳步提升,研发出一批行业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诞生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成为全省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为我省科技强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4.《建设方案》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答:《建设方案》以五大工程为抓手,提升襄阳科技创新能级,搭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一是实施创新策源工程,打造湖北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核三城”,谋划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功能。以高新区为创新驱动核,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主平台、科技型企业与新兴产业培育主阵地、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发展先行区。聚力打造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促进区域整体创新能级提升。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大院大所引进计划,支持省内外高校在襄阳布局建设创新平台。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600家。
二是实施双链融合工程,推动产业升级跨越发展。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突破一批前沿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自主可控和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加快发展一批新兴产业,支撑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汉江科联网、“科创中国”等信息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明确的项目落地转化,形成科技成果“钱变纸、纸变钱”良性循环。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4%。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20亿元。
三是实施人才引领工程,构筑汉江流域人才高地。坚持人才是头部资源,深化招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高层次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科技服务人才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人才体系。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建立“无偿资助+股权投资+风投补偿”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顶尖人才柔性引进力度,探索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到2025年,全市累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超过550个。
四是实施要素聚合工程,营造活力创新创业生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集聚整合技术、资本、土地、数据等各类创新要素,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包容、自由的创新创业文化,打造一流创新环境。加快建设科技服务产业园,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诚信体系建设,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高规格打造“隆中创新发展论坛”,继续办好“隆中对”“创新故事汇”“好技术慧襄阳”等品牌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
五是实施协同创新工程,建设高水平开放样板区。加强跨区域协同联动,构建“襄十随神”科创走廊。支持主城区、各县(市)深化与“一核三城”创新联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布局。深入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深化与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四大城市群”科技互动,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国内创新高地建设科创飞地。实施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链接行动,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探索与沿线国家与地区共建科技合作园和创新基地,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设立研发设计中心、生产基地。
5.《建设方案》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一是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审议重大战略决策,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督查考核各项工作。牵头成立“襄十随神”城市群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实施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各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商议和决策,形成强大合力。在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领导下,进一步深化与省直部门会商机制,加强对重大事项的科学决策与组织推动。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积极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关于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人才培育、金融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襄阳市有关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工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文件落实落地。进一步加大创新政策供给力度,围绕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与转化、人才引进与培育等方面不断丰富完善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打好政策组合拳。
三是加强资金保障。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财政科技支出纳入预算,统筹资金支持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襄阳市本级财政科技资金在上年度基础上每年增长不低于20%。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与产业化、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对促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优先保障用地、用能等要素需求,在融资、审批服务、协调推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四是加强考核评估。建立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适应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突出对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人才集聚、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考核。市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跟踪分析,推动线上部门数据共享、线下部门工作协同。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定期调度评价机制,每季度联合相关部门对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开展问诊并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宣传推介,及时总结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做法,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典型范例。
6.《建设方案》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建设方案》自2021年9月24日印发之日起实施。
市民拥有知悉、获取本市政务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在本网已经公开的政务信息中,如果没有查询到您所需的政务信息,您也可以通过提交申请获取。我要申请>
市民拥有知悉、获取本市政务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在本网已经公开的政务信息中,如果没有查询到您所需的政务信息,您也可以通过提交申请获取。我要申请
版权声明:本文由襄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