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智造“东风”起襄阳漂洋过海卖全球
编者按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创新重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重塑国家发展竞争优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广东、四川、湖北等地加码布局人工智能赛道。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走进这些先发引领优势明显的地区,探访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具体实践。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无人驾驶环卫洗扫车累计完成10万公里道路测试,襄阳振华宇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终端远销30个国家和地区,小米SU7 Ultra的“三电”壳体是由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制造……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前50名名单中,襄阳高新区上榜,位居第34位。
在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能源电池智慧工厂里,数字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将现实与虚拟紧密交织。工作人员轻点屏幕,一组三维模型瞬间分解展示电池极板的微观结构。“借助3000多个传感器和AI算法,电解液配比精度能够控制在0.01%,极板合格率从90%跃升至95%。这种虚实交融的变革,企业每年可节省成本超800万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襄阳高新区的老牌制造企业,襄阳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把传统发动机壳体的生产经验用到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上。在供应小米SU7 Ultra、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的“三电”壳体生产线G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数字平台将传统数十道工序简化为一体成型,使“三电”壳体在轻量化、散热性能上达到行业领先。目前,该企业产品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占比已超过60%。
这场变革背后是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2024年,襄阳高新区发放“设备更新贷”3.26亿元,推动47家企业申报各级技改项目。该区科技局搭建的“六维度服务”体系成效显著:科技红娘牵线武汉理工大学与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攻克硅碳负极材料难题;科技金主为湖北微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放500万元“创新积分贷”。2024年,该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58亿元,23家企业入围省级以上核心技术攻关名单,智能制造正在重塑产业基因。
清晨6点的东风大道上,三辆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无人驾驶环卫洗扫车以15公里时速自主作业。车顶激光雷达如敏锐的触角,将路况数据实时传回云端。该公司商品研发院智能驾驶主管高宠智介绍,这批L4级自动驾驶车辆已累计完成10万公里开放道路测试,实现节水30%、能耗降低25%。
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襄阳),虚实结合的测试场正构建更宏大的未来图景:AR眼镜将虚拟路标叠加真实路面,自动驾驶物流车在模拟大雾中稳健穿行。“我们打造了29个车路协同场景,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配送车研发周期因此缩短40%。”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室主任李勇表示,规划中的智能网联汽车小镇将扩展至3平方公里,成为中部地区蕞大测试应用示范区。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DCM-32Ⅲ型自动抄平起拨道捣固车近日下线吨的“钢铁巨兽”运用三维建模与云端协同设计,实现了轨道养护全流程自动化作业。金鹰重工技术规划与预研研究所所长王亚虎介绍,作为国内轨道工程装备领军企业,金鹰重工联合铁科院、西南交大、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校,攻克了控制系统和核心作业机构等“卡脖子”技术难题,累计获得270项国家专利。
在襄阳振华宇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产业园里,新下线D打印机、摄像头等智能设备正装入印有“一带一路”标识的货柜。该产业园入驻企业的产品涵盖整机、主板、显示屏、摄像头等,形成了“配件—组装—出口”全链条闭环。2024年,该产业园向中东、非洲等30余个国家出口智能终端设备超2000万台。
在SMT车间,机械臂以每秒5次的节奏将电容嵌入主板,误差不超过发丝直径。“每分钟产出200片主板,90%部件实现园区内配套。”产业园负责人李海乐介绍。湖北迪明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手机生产线印证着这种协同优势——非洲定制的产品搭载AI美颜算法,2024年出货量达670万台。
产业链协同的势能正在裂变。襄阳鹰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摄像头主板横扫美国细分市场;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车拿下东南亚物流订单;东风纳米01车型已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量达到12000余辆……襄阳高新区的企业和产品正借力“人工智能+”的产业“东风”漂洋过海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版权声明:本文由襄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