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量产约1万斤湖北襄阳两辈人35年卖出近50万斤元宵
小时候耳濡目染父母亲制作手工元宵,长大后又回到家乡接下这门传统手艺,并借助科技把它做大做强。元宵节前夕,湖北襄阳襄城区欧庙镇石湾村村民石磊正忙着赶制元宵。作为十里八乡知晓和认可的手工元宵传承人,连日来,石磊接到的客户订单爆满,每天便要量产约1万斤元宵。
在石磊的记忆里,童年和元宵紧密相连。上世纪90年代,石磊的父母进城,在襄城区胜利街菜市场租下一个小摊位,做起了生意。每年的农历小年到正月十五是卖元宵的旺季,凭借着从长辈手中传承下来的制作元宵的手艺,石磊的父母常常会在这时候做一些手工元宵卖。“那段时间放了学,我就会到摊子上帮着打打秤,收收钱。一到旺季,大人们总是在忙,围着石碾转,拿着笸箩不停滚元宵。”
18岁成人后,石磊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外面闯一闯。他南下去到了广东,又辗转至浙江。原生家庭的耳濡目染,教会他吃苦耐劳。他也靠着这份品质从小班长做到小组长,再升职为仓库主管,工资也一点点涨起来。“每年春节我都会回家,但是发现身边做手工元宵的越来越少了,只有家里还保留着小时候的味道。”思前想后,石磊决定回到襄阳,接过这份传统手艺,把它做大做强。
“我们家的手工元宵是用石碾滚出来的糯米粉做成的,口感软糯香滑。”据石磊介绍,制作手工元宵首先需要选用优质糯米,后将糯米浸泡在清水中,经过数次换水淘洗后才能上石碾滚压。期间需要人工收米,并过滤掉粗粉再次碾压,直到粉质细腻柔滑方才合格。
而一份手工元宵,其内馅也大有讲究。秉持着贵精不贵多的宗旨,石磊目前只做黑芝麻花生馅的元宵。“这就是我小时候一直吃的老味道,纯天然,无添加。”石磊表示,将黑芝麻、花生、白糖混合并翻拌均匀后,放入模具反复捶打压实,再整块拿出切分成小块,便可以开始滚元宵了。
在筛子里放入适量的内馅,浸入水中再快速提起,确保内馅被均匀地打湿后,再倒入盛有糯米粉的笸箩中快速摇动,让湿润的内馅裹上一层薄薄的糯米粉,按照这样的步骤重复四五遍,一颗颗雪白如珠的元宵便诞生了。
可是,全部依赖手工制作元宵费时费力,且随着顾客们口口相传,找上门的生意也越来越多。石磊眼看着家中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却依然整日劳作不得休息,他便想方设法开始琢磨起升级设备。“手工元宵的精髓就在这台石碾上,与机器制成的糯米粉不同,石碾滚出的糯米粉能蕞大程度地保留米香。”白天滚元宵,夜晚抽空摸索,石磊利用市场上现有的加工机器,自主设计出一套仿人力石碾设备和滚汤圆设备。
现如今,石磊将空置在石湾村的老屋一手打造成自家的初心缘食品加工厂,打开操作间的大门,通上电的设备正带动石碾在碾盘上快速转动,石碾下一条履带将糯米粉送出,经由过滤装置,筛选出粗糙的颗粒再次送入石碾打磨。“现在,人只需要过一段时间往碾盘上添一点糯米,其他的都交给设备。一天下来,一台石碾可以做一千多斤糯米粉,用这些糯米粉能做两千多斤的元宵。”
一份手艺代代传,35年间石磊和父母一起卖出了近50万斤元宵。蛇年元宵佳节期间,眼看订单激增,工厂就要供不应求,石磊又增加了三台石碾设备,元宵日产量高达一万斤。他说:“虽然元宵生意季节性强,但从父母手中接过这份手艺,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能尝到这个老味道,好元宵还是得碾。”
4月10日起,湖北的中亚班列将实现常态化开行
网友反映地块“脏乱差” 洪湖市立即整改
硚口蓝光林肯公园北门正进行地上停车场改建
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原洪湖电影院脏乱问题
市民反映各种不便 汉阳区立即逐一整改
丹江口相关部门积极管控商家广播噪音
版权声明:本文由襄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