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综合保税区
规划编制单位: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综合保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复同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住建部《关于城乡规划公开公示的规定》、省住建厅《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襄阳市城乡规划局关于城乡城乡规划公开公示的规定实施办法》相关要求及规定,现进行批后公开。
综合保税片区(以下简称“规划片区”)规划范围为:北至都市大道、西至陆港路、南至机场路、东至拓新路。总面积为420.44 公顷,位于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的西北角。
规划片区属于襄州区伙牌镇辖管,共涉及襄郜村、王湖冲村、马庄村、刘家村四个村庄,其中襄郜村占地面积约94.59ha、王湖冲村占地面积约37.87ha、马庄村占地面积约66.06ha、刘家村占地面积约221.91ha。本片区为工业区,现状有少量村民点。
本片区规划总面积420.44公顷,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5.4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7.46%。现状已建区域以工业用地和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为主,其中已建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47.05%,现状道路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21.57%。
1.现状建设用地较为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现状建设企业均为独立占地,建设厂房多为单层钢构厂房,且多家企业存在圈地未建或建设极为缓慢的情况。同时存在大马路大绿化的趋势,极大的造成了土地的浪费,不利于国土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2.现状道路急需完善,缺乏停车设施用地;
规划片区道路因建设时序问题,部分道路尚未修通,断头路较多;片区现状停车位配建不足,致使部分企业车辆直接沿街停放。
本片区现状无公交线路覆盖,区域职工通勤存在较大问题。
片区目前处于建设起步阶段,片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给水、供热等管网尚未成环,供应保障性不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5)《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6)《襄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用地·建筑工程专项)》;
(7)国家、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襄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2-2050年)》;
(2)《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3)《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总体规划》;
(4)《襄阳市襄州区伙牌镇总体规划(修编)(2017-2030)》;
(5)《都市襄阳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在编);
(6)《襄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编);
(7)《襄阳市绿地系统规划》(在编);
(8)《襄阳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专业规划(2015-2020)》(已批);
(9)《襄阳市中心城区普通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2013-2030)》(已批);
(10)《襄阳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在编);
(11)《襄阳市城区消防站点布点规划(2012-2030)》(已批);
(12)《襄阳市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2015-2020)》(在编);
(13)《襄阳市中心城区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在编);
(14)《襄阳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12-2030)》(在编);
传统规划为自上而下的指令式控制性规划,面对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往往缺乏适应能力,一经批复还会对市场产生极大的约束。这种静态蓝图式规划,多为物质空间层面的配给研究,会造成功能的分割,缺乏市场适应力。若需调整则必须经过多轮的审核,面临协调部门跨度大、时间长,程序较为复杂。
本次从管控型规划转变为服务型规划,深入摸索市场需求,划定刚性底线同时,放开产业弹性,更好地适应新型产业对空间日益多样化灵活化的选择需求。
传统规划在进行新区产业用地规划时,一般会对用地性质进行详细划分,与市场需求常常存在矛盾,且土地增量空间有限,集约程度不高。
通过本次规划改革,改变了传统以单一用地性质为主的管控机制,引入产业综合用地概念,探索土地复合使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产业创新发展。
本次规划改革不是单纯刚性与弹性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建立内在技术关联实现两类规划工具的巧妙耦合。
利用道路系统、生态绿地等刚性核心要素建构弹性发展空间,运用开发强度区间控制、土地复合利用等弹性手段运作刚性指标体系,促进自贸区的韧性发展。本次规划既有稳定的发展骨架,又留有可变通的弹性区间,能够在接收和消化外界环境变化的同时,通过自身功能的优化、协调和重组,获得自身长期适应能力的提升。
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结合襄阳市综合保税区建设,建设国际化加工贸易基地、区域进出口枢纽。
以襄阳自贸区为背景、综合保税功能为基础,建设产业依托为主、口岸枢纽为辅的综合产业基地。
本片区规划用地面积为420.44公顷,其中建设用地417.94公顷。片区内为综合产业片区,没有居住人口。
规划充分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道路交通、已批项目等因素对用地带来的影响,对规划用地进行布局。
规划对整体产业功能比例进行明确,综保区产业用地分为三类:
Ⅱ类用地:工业、高端制造、生产性服务
Ⅲ类用地:物流分区、国际采购分拨、现代专业物流
三类产业用地的比例参照上海自贸区做法,整体形成Ⅰ:Ⅱ:Ⅲ=1:5:3的用地规模,突出保税加工产业的主导地位。
主要包括行政办公和科研用地。总用地7.34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1.76%。规划行政办公和科研用地主要位于规划片区东侧,服务整个片区。
公共设施用地主要为保税区相应办公和检验等设施,包括米芾路西侧的现状保税物流中心和都市大道南侧的国检试验区。由于规划片区为工业区,没有居住用地,因此片区内没有设置相应居住服务用地。
一类综合用地主要为办公、商业、科研等相关性质为主的混合用地。规划在中心综合服务区内布置,集合了科研、商务、办公等多种服务职能,主要布局综保区总部及贸易中心等相关产业。规划总用地面积15.61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3.73%。
二类综合用地位于用地西南角,属于本次综保区规划中确定的开放式产业发展区,确定的混合用地较为宽泛,可为科技企业、高端物流、商务商贸等相关性质。规划总用地面积47.62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1.39%。为综保区主要产业拓展区。
三类综合用地属于本次规划的主导产业区,主要为工业、物流性质。规划总用地面积225.35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53.92%。
规划区内为一类物流仓储用地,规划总用地面积20.56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4.92%。主要为保税物流用地。
规划区内道路交通用地70.53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16.88%。
其中规划交通站场用地2.61公顷,包括一个社会公共停车和一个公交首末站。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位于用地北侧和中心,主要包括环卫、消防和变电等设施用地。规划用地面积为1.8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45%。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主要包括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沿轩逸路、产业大道、机场路、都市大道、米芾路和拓新路设置,与片区内的水系轴网相连,形成线网生态体系。规划用地面积为29.0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95%。
公园绿地为中心综合服务区内综保区公园和滨水公园,面积为6.81公顷。
规划防护绿地面积22.23公顷,主要分布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及水系两侧的防护绿地。
规划片区南侧机场快速路是城市“三环九放射”结构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襄阳综合保税区的南边界。
产业大道是联通综保区西通铁路物流基地、北至高速出入口、东至机场的主要道路,同时也是连接各产业园区的快速通道。
因此,规划应该避免过多的交通出入干扰这两条通道。
构建“两横三纵”的干路网格局,“两横”为机场快速路和产业大道主干路,“三纵”为米芾路、拓新路、陆港路。在“两横三纵”的骨架网格局基础上,完善支路网,增加道路网密度,整体构成“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快速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片区机场路为城市快速路,红线m。
主干道:主干道是为片区机动车交通联系提供服务的主要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生活性功能为辅,该片区主干路有产业大道,规划道路红线m,米芾路、拓新路、陆港路,规划道路红线m。
次干道:主要解决片区各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起到划分边界、景观过渡、辅助运输等作用。
支路及弹性道路:为片区各功能组团内部生活性道路,主要用于局部地段的用地划分和局部地块的交通出入,一块板断面型式。
办公地址:襄阳高新区紫贞公园路1号(襄阳市市民服务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襄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