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开创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通讯员 常丽 李雄 全媒体记者 杨洋
党的十八大以来,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400.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207.4亿元,稳居全省第二位,占GDP比重达到22.7%,比2012年提高6.7个百分点。我市先后摘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国牌,连续11年获评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襄阳高新区综合排名稳步上升,迈入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头部方阵。
“把协同创新作为强大撬动力,加快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襄阳市科技局局长金波表示,近年来,市科技局切实强化使命担当,奋力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质量成果转化、高水平人才集聚、高效率协同创新,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既是省委省政府交给襄阳的重要任务,更是襄阳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关键举措。
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要素聚集、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我市根据襄阳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打造“一核三城”创新主平台,突出襄阳高新区“一核”创新引领。以襄阳高新区为创新驱动核,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主平台、科技型企业与新兴产业培育主阵地、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发展先行区。
截至目前,襄阳高新区综合排名跻身国家级高新区头部方阵;襄阳(高新)科技城一期、二期已建成,87家企业和高校入驻或签约;襄阳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投入运营;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开园。9月21日,武汉理工大学第二批共计200多名研究生入驻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该示范区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戴福祥表示,入驻的研究生将深入襄阳部分企业开展专业实践,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服务襄阳人才、科技、经济发展。
郡县治,天下安。在高质量推进“一核三城”建设的同时,我市科技部门因地制宜优化县域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县域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目前,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得科技部批准,枣阳、老河口被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填补了我市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高新区的空白;谷城、枣阳、保康、襄州、老河口跻身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数量达到6家,其中国家、省级各3家。科技创新释放的动力,推动县域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快速成长,成为县域经济一次次飞跃的新动能。枣阳市加快布局新兴产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襄州区通过提升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技术改造成效明显,涌现了襄阳正大、襄阳鲁花、丰庆源、东风井关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
今年上半年,襄阳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83.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8%;1至9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5.6亿元,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
湖北隆中实验室是我省组建的10家湖北实验室之一,是襄阳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项目,也是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创平台。湖北隆中实验室在研发团队和学术委员会架构上,集结了张联盟、姜德生、傅正义、严新平、南策文、程一兵等十位院士,吸纳了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发洲、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麦立强等数十位权威专家及骨干人员。
湖北隆中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与襄阳科技型企业形成了紧密的“硬科技”朋友圈,目前已合作实施科技攻关项目54项,联合申报科技项目25项,为提升先进车用材料领域原始创新能力提供了核心支撑。10月12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十位院士领衔“研发军团”出征——探访湖北隆中实验室》为题,通过报道湖北隆中实验室的优势与研发能力,展示襄阳加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不断加码,襄阳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遍地开花”。围绕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智能汽车等产业特点及发展需求,我市建立了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襄阳湖北工业大学产业研究院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通过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建成国家级孵化器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数达到93家。
为鼓励科技创新,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我市推进科技惠企政策“无申请兑现”,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等13个事项纳入全市“无申请兑现”改革范围,2022年已兑现高企奖励资金7340万元,支持资金创历年新高。依托襄阳企业创新能力评级系统,全市246家科技型企业完成创新能力评级,与微众银行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微众银行在襄阳授信企业超过600家,授信总额近3亿元。
截至2021年底,全市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累计达756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406个、市级322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7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196家,湖北省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入库33家,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二。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 组织实施科技专项
“2019年至2021年,公司科研投入从每年928.57万元增长为1431.42万元,今年的科研经费预计突破1500万元。”5月13日,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畅说。
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立足于新能源行业,集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电动汽车后市场电池全生命周期测试产品的研发与创新。2021年,该公司获得省、市、区科技专项研发经费补助共计170万元。
陈畅说,这些经费补助是对企业科研能力的肯定,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目前,该公司正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的测试技术发展与迭代升级,发挥测试先行的作用,采取新材料、新工艺,开发测试设备,为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大批企业沉潜精研,以科技硬实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全市“144”产业体系和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专项49项、省级项目293项、市级项目186项,累计对上争取资金及本级财政资金1.83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0亿余元,突破了一批制约襄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2022年,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引领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市科技局启动实施湖北隆中实验室科技专项,在全省率先引入“赛马制”,累计拿出1000万元支持湖北隆中实验室项目攻关,由湖北隆中实验室6家参建高校院所牵头,联合襄阳市13家企业提交了10个项目申请,目前正在筹备立项评审,助推襄阳市车用新材料及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提档升级。为充分调动市内外科技资源,市科技局制定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悬赏揭榜制”,累计发布“揭榜制”科研项目24个,面向全国遴选优秀科研攻关团队,吸引30多家科研单位揭榜,确定参与项目实施的合作单位13家。
深化产学研合作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月25日,2022年“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襄十随神”专场活动在襄阳召开。15家位于襄阳的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揭牌亮相,6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层站点现场授牌,“机器人视觉焊缝跟踪技术研发”等5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6万余人观看直播,有效推进省内高校与“襄十随神”创新主体深度合作,助力襄阳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会,近3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500余项。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近3年,全市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33项。
为解决科技资源分散、供需信息不对称、企业找技术难、高效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市科技局在全省市州率先建成综合性科技资源云服务平台“汉江科联网”,推动了科技文献资源、科学仪器、科研机构、科技成果、惠企政策等与科技型企业有效对接。
今年1至9月,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5.6亿元,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同比增速78.63%。近3年,全市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33项,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李伟业团队的“轨道列车永磁同步牵引电机高功率密度与节能降噪技术研究”项目荣获202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9月8日,我市举行首场“专家人才早餐会”。市领导与专家人才代表共进早餐,听取他们对襄阳发展的意见建议,研究解决专家人才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专家们激动地说:“我们扎根襄阳、深耕襄阳、建设襄阳、服务襄阳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多年来,襄阳着力打造四海纳贤的“强磁场”,吸引高科技人才纷至沓来。
2009年,襄阳在全省市州率先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推出“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累计引进近4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其中院士团队4个,在襄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0人、省级重大人才工程14人,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为打造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2022年,我市又重磅推出“1+7”人才政策,涵盖人才引育留用各个方面,为加快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市累计4人入选“人才计划”,4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4个项目入选省双创战略团队,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项目立项7个,省级外国专家项目立项5个,2家单位成功申报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人才和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谋科技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头部生产力、人才是头部资源、创新是头部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习德成表示,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千年古城襄阳正在加快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市科技局全体党员干部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科技创新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驱动”,促进高层次创新平台、高能级创新主体、高质量创新生态“三联动”,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助力湖北建设科技强省、形成全域创新体系。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版权声明:本文由襄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