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2020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
《2020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要点》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0年,是市委确定的作风建设“攻坚年”。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打造主导产业交替领先发展格局的要求部署,攻引领引爆型、高新特优型项目不多之坚,解项目服务能力、项目落地转化率不足之困,以高质量招商引资支撑襄阳高质量发展和“一极两中心”建设,特制定本工作要点。
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格局和“延链补链强链”创新发展需要,突出“招大引强”“招群招新”,确保“服务提质”“落地提效”,力争全年工业项目正式合同金额、工业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个数、项目开工及投产入库数5项指标同比增长8%以上,新引进投资过5亿元的工业项目120个,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42家;新签约正式项目合同投资额、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8%。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1.落实招委会工作机制。市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研究和解决招商项目在引进和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科学调度招商引资项目,引导招商引资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各地要参照市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成立相应机构,并建立工作机制,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责任单位:市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
2.突出地方主体责任。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对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谋划部署、亲自对接服务、亲自推动落地。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轮流外出招商每月合计不少于7天;政府(管委会)分管负责人外出招商每月不少于10天。高新区、东津新区每年至少要谋划招引一个5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其他县(市、区)每年至少要谋划招引一个3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房地产、特色小镇、PPP项目除外),项目投产后纳入市级项目拉练活动。〔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3.发挥产业专班重要作用。深入落实《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强化产业招商和项目服务的通知》(襄办发电〔2019〕25号),七大产业专班每月组织相关成员单位深入包保联系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每季度组织召开1次联席工作会议,研究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的困境和短板,高位推进重点在谈项目或包保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责任单位:各产业招商和项目服务工作专班牵头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
4.强化市直部门招商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招商”的原则,市直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推动行业招商,根据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行业发展实际情况,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协调推动项目落地。承担有招商任务的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每月至少外出招商1次(不少于2天),并明确一名副职专抓招商引资,每月至少外出招商2次(不少于5天)。(责任单位:市直行业主管部门,承担有招商任务的市直部门)
(二)明确主攻方向,强化精准招商
5.紧盯产业需求谋划招商。摸清市域产业链招商需求和承接条件,做好招商项目库基础建设工作。结合《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立足我市产业发展需要,修订完善《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编制《产业链招商地图》,明确招商引资目标区域和目标企业。(责任单位:市重点产业服务中心、市招商局、市经信局)
6.聚焦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围绕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按照《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明确的招商方向,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突出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谋划“新基建”项目招商。各县(市、区)、开发区要认真研究产业发展动态和国家政策新变化,从本地产业、本地需求两个层面,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个维度进行研判分析,围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基建”计划和国家应急补短板需求,找准产业招商重点方向和产业投资结合点,精准发力开展招商。〔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
7.瞄准重点企业招大引强。各地要围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知名跨国企业和产业链核心企业做文章,谋划并提出本地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由市招商局汇总形成《全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推介清单》《全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跟踪清单》《全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签约清单》和《全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开工清单》。各地要对照清单持续跟踪、重点推进,力争全年拜访对接重点企业100家以上,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
8.面向核心区域招群招新。扎实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工作。围绕水平分工型、垂直整合型、要素融合型等产业集群类型,结合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制定产业集群招商计划,明确招商方向,锁定招商对象,努力找准合作切入点,重点引进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各县(市、区)、开发区要按照产业集群招商计划,认真梳理产业链缺项、弱项,精准发力开展招商,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
加大承接转移力度。突出粤港澳、拓展长三角、深耕京津冀,积极承接重点区域产业转移,力争全年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企业80家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企业120家以上。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量招商,引进122家以上位于产业中高端、带动力强的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各县(市、区)、开发区要积极开展面向疫情防控期间对口支援我市的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活动,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更加精准的重点招商区域,进行精准招商。〔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
加大境外招商力度。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持续扩大港台地区招商战果;借助国际产业转移平台机构,加快建设驻外招商联络处,加大对日韩、欧美的招商力度,深耕东盟、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吸引更多境外企业来我市投资落户。高新区、东津新区、襄州区、襄城区、樊城区全年引进外资项目不少于2个,其他县(市)引进外资项目不少于1个。〔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商务局、市台办、市外侨局、市侨联〕
加大园区招商力度。瞄准境内外优质企业聚集区,结合20个特色产业园区产业特色,开展专业化、精准化招商,加大对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的引进力度,推动10个以上特色园区项目满园并做大规模。〔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
9.强化现代服务业招商。建立健全服务业招商项目库,着力引进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重点行业,突出引进“互联网+”、“平台经济”、“夜经济”,聚焦疫情催生的“宅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谋划一批新经济项目,引进一批世界和国内知名服务业企业、品牌入驻。〔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责任单位: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产业招商和项目服务工作专班,各县(市、区)、开发区〕
10.围绕自贸平台全员招商。集全市之力,以自贸试验区为载体,大力吸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高端纺织及服装加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数据及云计算等重点产业及省外跨境电商企业落户我市,力争全年落户自贸区项目(市场主体)2125个,合同投资额400亿元以上。〔牵头单位:高新区(自贸片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自贸办、各县(市、区)、开发区、承担有招商任务的市直部门〕
(三)创新工作方式,拓展招商渠道
11.强化驻点招商。围绕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加强对全市驻点招商工作的统筹。全面整合各地各部门驻点招商力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承担有招商引资任务的市直部门〕
12.办好节会招商。利用进博会、鄂粤经贸洽谈会、楚商大会、中博会、华创会、台湾周等国家级、省级经贸活动平台,精心组织小分队招商。聚焦重点区域,面向重点产业,分类组织开展展览展示、招商推介、产业对接等境内外专题招商引资活动15批次以上,其中三大重点区域举办专题招商活动均不少于2次,持续提升襄阳城市影响力和投资吸引力。〔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承担有招商任务的市直部门〕
13.用活金融招商。发挥好汉江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加强与长江产业基金、国内外知名基金机构的合作,规范子基金投资产业项目门槛和流程,吸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建立金融机构参与重大项目引进“同研判、同考察、同洽谈、同服务”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开发区应根据实际财力情况设立1-2支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国资委、汉江控股、汉江产投〕
14.深化“襄情”“校友”招商。实施楚(襄)商回归工程。利用楚商襄阳行等活动平台,发挥襄阳驻外商会招商引资工作站职能,吸引50家以上民营企业回襄投资,掀起楚(襄)商回归创业新高潮。建立招商顾问(大使)制度,聘请襄阳金融机构负责人、外埠商会会长、知名企业家为招商顾问(大使),定期举办顾问(大使)座谈会、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充分挖掘投资信息。〔牵头单位:市工商联;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经信局、市招商局〕
鼓励校地合作,建立校友资源库,围绕优势科教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友招商活动,支持更多校友企业家回襄投资兴业。〔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招商局〕
15.做实委托招商。鼓励各地制订出台委托招商政策,与商会组织、专业性协会、中介机构合作,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招商。清理规范现有委托招商协议,加强对代理招商绩效考核。〔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招商局〕
16.拓展网络招商。积极借助互联网推介襄阳投资环境,发布产业投资需求。升级襄阳市招商引资信息平台,融合大数据搜索引擎和投资信息筛选算法,打造招商引资“信息大脑”。升级“襄阳招商”微信公众号为订阅号,建立“襄阳招商”抖音号,丰富推送内容,提升关注规模,形成招商引资信息集散地。〔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承担有招商任务的市直部门〕
17.强化活动抓招商。各地要抢抓“后疫情”时期发展机遇,加大走出去招商力度,对照《2020年产业招商系列推介活动计划表》,在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积极开展夏季招商攻势推介活动,力争每场活动邀请5家以上国内龙头企业、世界500强及上市公司参加,通过活动提升襄阳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地捕捉投资信息、对接意向项目,推动在谈项目签约落地。〔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
开展“双百”活动。各地要对照《全市招商引资“双百”活动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加快组建招商小分队,围绕重点地区、重点目标,通过开展小分队走访、驻地接洽、高层互动、市情推介等专业化招商活动,推动一批符合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产业项目和产业集群项目签约落地。〔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承担有招商任务的市直部门〕
(四)优化服务链条,提升招商质效
18.提升项目信息转化效率。建立信息传导机制。市招商局获得的项目信息,根据落地条件头部时间传导相关县(市、区)、开发区;对各地因自身无法承接而进行项目信息共享给予考核加分奖励。建立信息响应机制,对转交各地的项目信息要求限时反馈对接情况。〔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
19.强化要素保障。对就业、税收、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贡献大的项目,在规划、土地、物流运输、环境容量、用工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式给予政策配套和保障服务。对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上市公司来我市建立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鼓励各县(市、区)、开发区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制定招商引资的奖励政策,对重大产业项目进行奖励。〔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建立“招、落、服”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从项目对接、签约、开工、投产到后期跟踪服务的“招、落、服”一体化工作机制,明确各个环节责任分工、责任人和落实时间节点,确保招商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建得快、发展好”。〔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
21.完善重大项目领导包保机制。对市级认定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由市“四大家”领导牵头挂帅,包保推进;各地参照制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四大家”领导包保责任制。〔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招商局〕
22.落实重点产业项目推进机制。落实《重点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规程》,对纳入《全市重点招商项目信息库》的项目,根据情况及时提请市政府召开专题会协调推进,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办晾晒,并将督办情况运用到招商引资年度考核中。(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产业招商和项目服务工作专班)
(五)强化督办考核,形成倒逼压力
23.加大营商环境考核力度。定期清理兑现招商引资项目合同,督促双方及时履约,做到诚信招商、诚信留商、诚信安商,不断强化客商对襄阳投资环境的稳定预期。〔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直有关单位〕
持续深化规划用地“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建设和出让,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目标不断提速,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各地超过6个月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正式签约项目数,超过其年度新签约项目总数5%的,当年不得评为先进单位。〔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直相关单位〕
24.加大项目调度督办力度。各地要建立起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牵头调度招商引资项目入库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市级项目核查工作机制,每季度定期对落地项目进行实地核查,杜绝“假、大、空”项目,同时建立项目问题台账,切实服务好落地企业。每月通报一次全市目标任务和项目入库完成进展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对招商引资工作不力的县(市、区)、开发区进行约谈。〔牵头单位:市招商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开发区,承担有招商任务的市直部门〕
25.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科学设立招商引资考核指标,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坚持以招商实绩论英雄、论成败,强化绩效结果运用,与评先表优、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激发各地各部门和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对年度考核排名头部、二位的县(市、区)、开发区分别给予500万、300万元资金奖励,对排名倒数头部、二位的县(市、区)、开发区分别处以300万、100万元的经济惩罚(由市级财政统筹兑付);对年度考核排名前5名的承担有招商引资任务的市直部门给予20万元资金奖励(由招商专项经费列支)。(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招商局、市市场监管局)
主办单位:襄阳市招商局总编辑:杨瑛 责任编辑:李杨婷 地址:襄阳市高新区七里河路2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襄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