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县两峪乡双堰湾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帮扶观察
——两峪乡双堰湾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帮扶观察
走进两峪乡双堰湾集中安置小区,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背靠青山,整齐林立。
步入其中,便民超市、餐饮经营、农贸商店、公厕、卫生室、广场、茶社、书社等一应俱全,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两峪乡双堰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是全乡蕞大的集中安置点,与两峪乡集镇隔河相望,占地面积4955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860平方米,总投资3500万元,共安置来自11个村的244户829人。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两峪乡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在贫困群体易地扶贫搬迁到安置点后,及时将工作重心调整到后续帮扶和稳定脱贫上来。依托双堰湾安置点建设新型社区,推进生活城镇化、增收路径化、服务精细化,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双堰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突出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宜居环境,引导群众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加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
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着眼搬迁群众的生活需求,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对道路硬化、绿化,改善搬迁群众居住环境。
充分尊重山区群众的生活习惯,配套建设安置点便民公共服务设施,真正实现通水、通电、通网络,群众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
推进文化融入,满足精神需求。把文化植入安置点社区化建设,满足安置点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丰富文化生活。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建文化宣传服务队,提升安置点文化品位。
高标准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在安置点对标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图书室等公共文体基础设施,组建腰鼓队、舞龙队、广场舞队,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归属感。
推进邻里守望,加速情感融入。搬迁户来自全乡11个村,让安置点的群众逐步融入新圈子、适应新生活是稳得住的基础环节。
两峪乡党委、政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广泛宣传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环保意识,倡导文明理念。树立新风正气,传播正能量,培育一批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文明诚信、知法守法的新时代居民。
只有乐业才能安居,两峪乡结合安置点实际,创新推行“四个一批”增收路径,加强对搬迁群众的产业和就业帮扶,以产定迁、以岗稳搬,244户居民户户有产业,增收有保障,奔小康信心更强。
产业带动巩固一批。高度重视后续产业发展,坚持安置点与后续产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引导68户175人依托土地、林特资源,稳步发展烟叶、茶叶、药材、核桃等产业,夯实增收基础,巩固脱贫成效。
在安置点组建双堰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229户762人参与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利用政策资金发展蓝莓产业,产业收入按比例用于安置点贫困群众分红。2018年,合作社实现收入20余万元,安置点群众人均分红达400元以上。
引进实业公司,兴建2000亩蓝莓种植休闲观光园,集规模化种植、生产加工、旅游休闲、生态养老为一体。项目全部投产后,可解决800人就业,带动500余户增收致富。
技能培训转移一批。扎实开展农村电商、食用菌栽培、蜜蜂养殖、油茶种植、核桃管理、烟叶种植、山羊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组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务工增收。今年以来,先后培训安置点外出务工191户347人、本地务工156户170人。
灵活就业致富一批。设立创业服务中心落户双堰湾安置点,为安置点群众开展政策宣讲、产业帮扶、就业创业指导,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贫困户灵活就业增收。通过帮扶指导,带动安置点108人实现灵活就业。
购买服务增收一批。公益性岗位优先聘请安置点群众,由乡政府购买服务,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截至目前,安置点小区公益性岗位安置31人。
在安置点成立双堰湾社区,打破村民地域、身份界限,搬迁户户籍不变,以居住社区为主,建立跨区域集中统一的网格化管理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成立社区党支部,在党支部的主导下,协商制定安置点管理办法、居民公约,成立村民理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物业管理会。
党支部到安置点开展“五必到五必访”“双报到”“三安行动”、精准扶贫等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对一”结对帮扶,教育引导身边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传承优良传统,共建美好新家园。
用文明示范引领影响人,在安置点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打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新型社区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实行网格管理。每一栋楼推选一名楼栋长,楼栋长担任网格管理员,责任压实到人。推行“日报告、周培训、月考核”工作制度,加强楼栋和居民管理,帮助居民排忧解难。
推进志愿服务。将乡直单位服务工作融入到安置点建设,推行“单位+社区+党员+群众”的志愿服务模式,共建共享暖民心,提升群众幸福感。
单位进社区服务。16个乡直单位分别组建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队、水电服务队、矛盾调解服务队、法律宣传服务队、环卫清洁服务队,定期到安置点开展便民服务。
党员进社区服务。乡政府机关、乡直单位、社区党员干部职工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群众作贡献。
推动群众自我服务。通过单位进社区、党员进社区示范引领,居民变享受服务为自我服务,在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主动承担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工作。
版权声明:本文由襄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